一、刺血法禁忌
刺血疗法是一种损伤性的穴位刺激治疗方法,主要包括三棱针和皮肤针刺血,临床上尚有用小眉刀或手术刀刺血。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,应严格注意下列点。
(一)、熟悉刺血禁忌症
刺血的禁忌症,在《内经》中已经初步提出,如《灵枢•血络论》云:“脉气盛而血虚者,刺之则脱气,脱气则仆”,又如“其小而短者少气,甚者泻之则闷,闷甚则仆不得言”(《灵枢•经脉》),表明气血虚弱体质差者,不宜刺血,否则易引起虚脱。
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,不宜施行用三棱针、小眉刀或手术刀放血的刺血疗法。
1、贫血、低血糖、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。
2、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、有出血性疾病不用本法;孕妇、年老体弱者宜慎用。
(二)、针具和刺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,以防引起感染。三棱针须放在高压蒸气锅内,于15镑汽压,120℃高温下,保持15min以上。每根消毒过的针,使用一次即须再次消毒。不宜用高压或煮沸消毒的皮肤针针具、手术刀等,可用75%酒精浸泡20~30min。目前,临床正在逐步推广一次性无菌三棱针和皮肤针,应是方向。刺血的穴位,消毒应严格。可先用2%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,再以75%的酒精脱碘,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。
(三)、刺血前,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,消除对放血的顾虑,以免引起患者紧张,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。刺血引起的晕针,与一般毫针刺所致类似:轻者:头昏、眼花、恶心、眩晕;重者,可有脸色苍白、脉搏微细、汗出肢凉、血压下降,甚者失去知觉。其处理方法亦同:应立即停止继续治疗。轻者令患者平卧,双脚抬高,喝点温开水即可;重者可用艾条熏灸百会穴,或针刺人中、涌泉等。
(四)、刺血时必须注意操作方法,刺络时,下手不可过猛,恰当掌握出血量,防止伤及其它组织。关于出血量多少问题,古籍记载不一,有多有少。主张少者,如《素问•玉版论要》云:“夏刺络俞,见血而止”,似指微量;后世医书,有“出血如豆”之说,量亦不多。而《内经》屡见载有“血变而止”,意为血色由紫变红,血量显然较前为多。宋代楼全善治疗喉痹出血量达半盏,而金元•张子和在《儒门事亲》中所述的刺血量多用升、斗、杯、盏计量,虽然古今计量不同,但还是较大的。那么究竟以多少为宜,我们认为应该因病而异,因人而异,因针具而异。
(五)、刺血一般是指刺破静脉出血,切忌刺中动脉,故在有动脉分布部位刺络时,极宜谨慎。临床上已发生因三棱针刺血不当,刺破较大的血管造成出血不止。
二、火针法,古称焠刺、燔刺,是用特制针具烧红后刺入腧穴或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此法始见于《灵枢•官针》:“焠刺者,刺燔针则取痹也”。使用本法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。
(一)、治疗前宜检查针具,发现有剥蚀现象的不宜再用。
(二)、火针刺激强烈,体质虚弱者、小儿及孕妇应慎用或不用;某些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部位如胸背部、颈项部等应慎用。
(三)、熟悉穴区解剖,避开血管、肌腱、神经干及内脏器官,以防损伤。
(四)、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,在使用火针前,必须把针烧红才能针刺。
(五) 、根据病情、年龄、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及血管深浅情况正确掌握
针刺深度。一般而言,四肢、腰腹针刺宜稍深,可刺2~5分深;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,可刺1~2分深。主要应据病变深浅为准,以针芒达到或接近为度;浅刺时,叩刺力量不能太猛,须均匀、稀疏,以免造成表皮剥脱。火针一般间隔3~6天治疗一次,病程按病情、体质而定。
(六)、面部慎用火针,因火针刺后有可能留下较小的疤痕,因此除治面痣和扁平疣等外,面部一般不用火针。
(七)、针后局部出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,则应避免洗浴,以防感染。
(八)、针后局部发痒,忌用手抓搔,以免感染。
(九)、针孔处理:如针刺1~3分深,可不作特殊处理,若针刺较深,针后可用消毒纱布敷贴,用胶布固定1~2天,以避免感染。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