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五运六气角度分析,2020年是庚子岁,少阴君火司天,阳明燥金在泉,中见太商金运,属于运气学中的“同天符”年,同时气克运,又为“天刑年”,整体气候变化波动会比较大,夏天适逢两火叠加,因此会比较热,另外,仲夏至秋初雨水可能比较多。这种运气条件对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,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,谈几点夏日注意事项:
谨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
夏季在五行属火,在人体应心。小满节气至7月22日这段时间,属于运气学说“三之气”时段,《黄帝内经》描述会出现“大火行”,同时伴有“寒气时至”或出现较剧烈气候变化。这种运气特点容易出现“民病气厥心痛”,即现代医学中的心脑血管疾病,譬如脑出血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,甚至猝死等。
因此,此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血压,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,每日测量血压,家里可以备一些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物,如有不适,及时就诊。
高血压、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此时可以尝试一款牛膝木瓜调理方,具体做法为川牛膝10克,木瓜20克,当归10克,天麻10克,煮水代茶饮。每周2~3次。
预防手足口病流行
清代医家余霖认为“火者疹之根,疹者火之苗”。“三之气”时段,少阴君火加临少阳相火,容易出现手足口病流行,从对江苏无锡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回顾性分析来看,出现少阳相火、少阴君火主气时段或客主加临时,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升高。统计发现2012~2018这几年手足口病最高发病都出现在“三之气”时段。
《黄帝内经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说:“南方生热,热生火”,从不同地域来考虑,南方为火地,相对也是手足口病高发地区。推荐一款桑玄预防方:桑白皮5克、玄参5克、火麻仁5克、当归5克、甘草3克、赤芍5克,煮水代茶饮。每周2~3次。
结合运气做好调摄
谚曰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《黄帝内经》对夏季总体养生原则要求“夜卧早起”“使志无怒”,因此大家应做到顺应天时,颐养身体。
静心养神 在夏季高温湿热环境下,人的情绪易烦躁,心神受扰,出现心神不宁。首先要养心,心静自然凉,心平气能和,尽可能做到“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”。
充足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,加之天气闷热,睡眠质量差,容易出现睡眠不足。因此,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段要小憩10~20分钟,不一定要睡着,闭目冥想也可以。
适度运动 夏季属于“长”的阶段,生机勃发,人应适当运动与之相应。避免运动出汗过多,可以在清晨或傍晚时,选择太极拳、慢跑、快走、八段锦、易筋经等有氧运动与中医传统功法。
防止伤阳 夏季人体代谢旺盛,腠理开疏,汗液易泄,阳气易随汗外泄。此外,避暑、乘凉不当、贪食冷饮、冰镇食物,容易损耗人体阳气,所以中医有“春夏养阳”之说。空调温度一般宜在25℃~28℃。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,放一会儿再吃,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,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及有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的人更应注意。
适当吃“苦” 唐代著名大医孙思邈认为“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存生也”“食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以资血气”,所以怎么吃是很有讲究的,也是很重要的。总的原则应是顺应时令节气吃,夏日可适当吃“苦”。苦味入心,清里热,坚阴,苦味食物还具有除燥祛湿、清凉解暑之功。苦味食物首选苦瓜,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苦寒无毒,降邪热,解劳乏,清心明目,益气壮阳”,具有健脾开胃,清热祛暑等功效。苦瓜可以焯水后凉拌、可以清炒,也可以炒鸡蛋、炒肉片。
酌增酸甘 “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”“心欲软,急食咸以软之”。这一时段要增加酸、咸、甘性味的食物。
番茄是此时段的时令蔬菜,微寒,味甘、酸,归肝、肺、胃经,可健胃消食、生津止渴、清热解毒,番茄可以炒鸡蛋、做番茄鸡蛋或鸭蛋汤都可以。
茭白味甘、微寒,有祛热、生津、除湿、通利功效。《食疗本草》载其“利五脏邪气”,可炒肉丝、鸡蛋,清炒、凉拌,嫩茭白做汤。
茄子味甘、性寒,可散血止痛,去痢利尿,主治寒热、五脏劳损及瘟病。茄子可用炸、清炒、蒸等多种烹调方法烹饪。
海带咸、寒,归肝、肺、肾、胃经,有“长寿菜”“海上之蔬”美称,有祛暑等功效。海带可以炖筒子骨、排骨,海带切丝烧鸡蛋汤也很好吃。
食粥调养 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。早、晚进餐时食粥,午餐时喝汤,这样能生津止渴、清凉解暑、健脾胃、补虚损,最宜养人。《本草纲目》说粥“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也”。
荷叶豆花小米粥 俗语说“春困,秋乏,夏打盹”,天气炎热,加之“暑令湿胜,必多兼感。” 尤其是今年江南“黄梅”雨季,湿热可能较往年严重。为大家推荐一款荷叶豆花小米粥。具体做法为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50克,煎水备用,黄小米两把,莲子(带芯)5~7枚,扁豆花10克,大枣5~7枚(擘开),水适量,大火烧开,小火煲20分钟,稠、稀适合。
早餐一杯四豆饮 “三之气”时段,根据《黄帝内经》五运六气“司岁备物”理论,应遵循“岁谷用丹,间谷用豆”原则,即增食红色食物与豆类。推荐一杯四豆饮;红豆、赤小豆、黑豆、绿豆,按照4:1:3:2比例,选取以上4种豆类,浸泡、豆浆机打汁,隔日1杯。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