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药名】乌梢蛇 wushaoshe
【别名】乌蛇、乌风蛇、黑乌梢、乌花蛇、剑脊蛇、黑风蛇、黄风蛇、剑脊乌梢蛇。
【英文名】Zaocys。
【药用部位】游蛇科动物乌梢蛇去内脏的全体。
【动物形态】体长可达2米左右。头扁圆形,尾细长,眼大而不陷,有光泽。鼻孔大而椭圆,位于两鼻鳞间。吻鳞微露于头顶,鼻间鳞宽大于长,前额鳞宽大于长,外缘包于头侧,额鳞前宽后窄,略呈五角形,眼上鳞宽大。上唇鳞8枚,第4、5枚人眼;颊鳞1枚,与第2、3枚上唇鳞邻接;眼前鳞2~3枚,上缘包至头背。眶后鳞2枚,前额鳞2枚,后颞鳞2—3枚,下唇鳞10枚,前5枚与咽头鳞相接,第6枚最大。脊部高耸成屋脊状,俗称剑脊。背鳞14~18列,从颈后起背部中央有2~4行鳞片起棱显著,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。腹鳞186~205枚,肛鳞2裂,尾下鳞101~128。尾部渐细,呈青灰色或黑褐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活在丘陵地带及田野间,主要以蛙类为食。无毒。分布于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及广西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至秋捕捉,捉后处死,用刀从腹部剖开,除去内脏,卷成圆盘,置于铁丝架上,用柴火熏至焦黑,取下晒一两日,干透即成。
【药材性状】圆盘状,盘径约16厘米。头盘于中央,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,上下唇鳞片近无色,上唇鳞8片。颊鳞1片,眼较大,有光泽,有一较小的眼前下鳞。头背及体背部黑褐色或绿黑色,背脊高耸呈屋脊状,习称“剑脊”,背鳞大部平滑,仅中央2~4行起棱,鳞行为偶数排列。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反卷,内呈黄白色或淡棕色,可见众多排列整齐的肋骨。尾明显细长,尾下鳞双行,气腥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甘。归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祛风、通络、止痉。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9~12克,焙干研粉内服或入丸散;外用适量,烧灰调敷。用治风湿顽痹、麻木拘挛、中风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抽搐痉挛、破伤风、麻风疥癣、瘰疬恶疮。
【药理研究】乌梢蛇有抗炎、镇痛、镇静及调节免疫等作用。乌梢蛇血清有抗蛇毒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17种氨基酸、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,鲜肉含蛇肌果糖、蛇肌醛缩酶等。实验表明,乌梢蛇水煎和醇提取物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惊厥等作用。
【使用禁忌】血虚生风者慎服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面上疮:乌蛇30克,烧灰,细研如粉,以腊月猪脂调涂之。(<圣惠方》)
②治身体顽麻风:乌蛇30克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黄),防风15克(去芦头),细辛15克,白花蛇30克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黄),天麻15克,独活S克,肉桂15克(去皱皮),枳壳15克(麸炒微黄去瓤),苦参15克(锉)。上药,捣罗为末,炼蜜和捣二、三百杵。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乌蛇丸)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