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页 > 古今名医 > 正文

虞抟

浏览:254次来源:中医中药百科网

虞抟,字天民,自号花溪恒德老人,生于明正统三年(1438),卒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);浙江义乌人,明代著名医家,代表著作为《医学正传》。虞抟之学术,以朱丹溪为宗,参以张仲景、孙思邈、李杲、钱乙等诸家学说,于理论、临床皆有所建树。在理论方面,提出“两肾总号命门”“造化天一生水”“两肾为五脏之根源”“三焦有名有形说”等;在临床方面,强调形、声、色、脉四诊合参,注重鉴别相似或相关病证。《医学正传》所载医案,颇为精当;所载祖传之效验方89首,内容涉及外感、内伤及妇儿疾病。其治疗上注重以扶正为本,以气血为要。虞抟深得家传,又能纵贯历代名贤之说而申明其大意。其所倡导的“正传”医学,有助于系统研究中医学术发展之源流与脉络,颇具启迪和借鉴意义。

一、主要著作

据《明史艺文志》言:“虞抟,《医学正传》八卷,《方脉发蒙》六卷”《金华府志》和《义乌县志》则记载还有《百字吟》《半斋稿》等,此外,还有些史料记载虞抟著有《域外奇观》《苍生司命》《证治真诠》《医学集成》《医学权舆》等刊行当世,惜多亡佚,现主要存有《医学正传》一书。此外,《苍生司命》可能是后人以《医学正传》为蓝本编撰的作品,《医学集成》《医学权舆》等著作,据考证基本确定非虞抟作品。

《医学正传》

虞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《医学正传》,共计八卷,成书于明正德十年(1515).乃虞抟78岁时完稿之作。该书集虞抟毕生之精力和祖传经验,根据《素问》《难经》之经旨,参以历代诸贤之说,融人己意。该书首列“医学或问”51则,其后论述包括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等科病证90余种,病证之下有论、脉法、方法、丹溪活套、医案、祖传方等,共载方900余首,附医案44例(包括丹溪医案1例),祖传方89首。

《苍生司命》

《苍生司命》,共计八卷,由李锦首刻于清康熙十六年丁巳(1677),注明为虞抟所著。该书将“经论总抄”“四言举要”“内景图”等收录为首卷,以下分元、亨、利、贞四集,详述病证,以内科杂病为主,兼及五官、妇科等病证75个,载方772首。

《证治真诠》

《证治真诠》在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》中未记载,笔者亦未见。有文献报道,该书由虞抟撰写,后经明末义乌医家龚蒙吉重新汇集,虞国征删辑,于明崇祯十二年己卯(1639)梓行。是书八卷,另附类方八卷,秘方拾遗一卷。现仅存残卷,流传甚少。据《松门龚氏宗谱》记载,龚蒙吉,字仲修,号观州。义乌人。邑廪生,精于医,通易经。著有《医方指要总括》《节要直讲》《医验元扣》《观州渔隐》。虞抟的《证治真诠》亦系经他汇编,才得以保存下来。

《医学集成》《医学权舆》

《(新刊)医学集成》十二卷,《医学权舆》一卷(一说四卷),明代李梃在《医学入门·卷首·历代医学姓氏》中提到:“虞传……著《医学正传》《医学权舆》《医学集成》。”明代张凤逵原编,清代叶霖增订的《增订叶评伤暑全书》亦言虞抟著有《医学权舆》和《医学集成》,朝鲜许浚的《东医宝鉴》亦引用《医学入门》此观点。但明代黄虞稷的《千顷堂书目》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《濒湖脉诀》,徐春甫的《古今医统大全》,清代的《明史》《明史艺文志》,日本丹波元胤的《中国医籍考》,现代文献如陈邦贤、严菱舟合编的《中国医学人名志》,李经纬的《中医人物词典》,何时希的《中国历代医家传录》等,均认为《医学集成》和/或《医学权舆》为傅滋所著。张芳芳对傅滋及其著作进行详细考证后,亦认为《医学集成》和《医学权舆》为傅滋所著,可能是由于虞抟是傅滋的老师,且名气较大,所以在医籍流传的过程中,一些人误将虞抟当作作者。

此外,虞抟曾在《医学正传》中言其立志“采历代名医治验,总成一书”,书名《古今诸贤医案》,遗憾的是,虞抟时已高龄,书未完稿而去世。其余著作,如《方脉发蒙》《百字吟》《半斋稿》《域外奇观》等书笔者未见,诸家记载均认为已佚。

二、学术特色

虞抟的理论造诣和临证水准皆谓不凡,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学在理论及临床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影响,其学术特色大致可归结为以下8个方面。

(一)溯医学源流,倡医学正道

虞抟将集其毕生精力之作,取名为《医学正传》,可见其对“正传”医学的重视。其于正文之首,开宗明义,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中医学自轩岐至金元的发展脉络。其首先强调《内经》为医学之祖,随后言及秦越人《八十一难经》,淳于意、华佗,张仲景《金匮玉函经》及《伤寒论》,王叔和《脉经》,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,王冰《天元玉册》,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《干金翼方》,王焘《外台秘要》,钱乙、庞安常、许叔微、张元素、刘完素、张从正、李呆、罗天益、吕复、朱丹溪、滑寿等。认为以上诸家皆是以医鸣世,可为后世医家效法之人。其简述诸家源流授受之学术特点,梳理了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发展的大体脉络,论述简洁而精炼,为初学之人指引了正确的方向,不失为中医正统学习之典范。

其在《医学正传》中论治各类病证时,亦循此思想而展开,以证分门,每一门设总论、脉法、方法三部分,“总论”采择《内经》要旨为纲,继之综合历代医家典论,间附己意,简要叙述。“脉法”则以王叔和《脉经》论述为主,以历代名医诸论补充。“方法”包括辨证要点、方药法则等。伤寒多宗张仲景,内伤多宗李杲,小儿多本钱乙,其余杂病多以朱丹溪为宗,列有“丹溪方法”“丹溪活套”等,此外,对刘完素、张元素、张从正等人的方药也多有引用,并附有祖传方、个人治验等。其论述端本澄源,纲举目张,正如其自序所言:“总不离乎正学范围之中。”

(二)释阴阳一体,论气血虚实

朱丹溪认为,相火易妄动而耗伤阴精,阴精难成而易亏,提出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之说。其在《格致余论·阳有余阴不足论》中提出:“人受天地之气生,天之阳气为气,地之阴气为血,故气常有余,血常不足。”后世诸家对此多有阐发。如戴思恭独尊朱丹溪之学,从气血角度对朱丹溪的学术观点进行诠释。其明确指出,阴即言血,阳即言气;阳有余、阴不足,即是言气常有余,血常不足;以气易化火,血易耗伤,来阐释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。

虞抟则认为,朱丹溪之阴阳非直指气为阳而血为阴,其所言“气常有余,血常不足”,是从人身阴阳一体,《内经》之阳中有阴、阴中有阳观点而论。亦即机体内气有阴阳、血有阴阳。气虚为气中之阴虚,血虚为血中之阴虚,论证了阴在气血中的重要性及易损性,指出气虚治法可用四君子汤以补气中之阴,血虚治法可用四物汤以补血中之阴。虞抟认为,后世医家对气血阴阳概念有不正确的理解。如王纶在《明医杂著》中指出:“是谓血病治气,则血愈虚耗,甚而至于气血俱虚。"虞抟指出,王纶的论点与李杲、朱丹溪俱不合。虞抟依据阴阳一体论,援引李杲之说:“阳旺则能生阴血,又日:血脱益气,古圣人之法也。血虚者须以参芪补之,阳生阴长之理也。”又引朱丹溪之言“产后当以大补气血为主”,认为王纶等医家“既日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,非参芪等药何以收救其散失之气乎”?所以,血虚当用参、芪等补气之药补之,即是阳生阴长之理。虞抟强调气血阴阳一体论,是遥承《内经》之旨,阐发朱丹溪之本义。

(三)两肾命门说

“命门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内经》。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云:“太阳根起于至阴,结于命门。"《灵枢·根结》云:“太阳根于至阴,结于命门,命门者目也。"《灵枢·卫气》云:“足太阳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标在两络命门,命门者目也。”这里的命门,皆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,与后世命门学说关系甚微。而对于两肾,《内经》中未有左右之分,至《难经》始有左肾右命门之说,且认为命门为人体精神所舍,原气所附之处。《难经·三十六难》日:“肾两者,非皆肾也,其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命门者,诸神精之所舍,原气之所系也。”《难经·三十九难》亦有类似记载。而在《难经·八难》中,又提出“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”的观点,虽未直言命门,却与“原气之所系”有相似之处,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晋代王叔和则在《脉经》中提出命门的诊脉部位,言“肾与命门,俱出尺部”。金元时期,出现了以刘完素为首的命门相火论,认为右肾命门属相火,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脏,与三焦相表里,张元素亦有类似观点。继之李杲则更为重视命门藏精、系胞的生理功能。而朱丹溪则对命门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发挥,《丹溪心法·补损》认为:¨诸补命门药,须人血药则能补精,阳生阴长故也。”认为命门用药不仅要重视阳气,还要补血填精,滋阴以育阳。

虞抟推崇金元四大家,但并不囿于金元时期的肾命门相火论,而是遥承《难经》的命门为“肾间动气”“原气所系”的理论,认识到“胚胎未成之际,先生二肾,即造化天一生水之义”;亦不拘于《难经》“左肾右命门”,明确提出“两肾总号为命门”之说。其云:“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,性命之所关,虽为水脏,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,象水中之龙火,因其动而发也。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,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枨阑,司开阖之象也。"同时指出,肾为五脏之一,属作强之官,五行配属为水。而从两肾之形有二象论,“得以左右分阴阳刚柔而命为五脏之根元也”。并就肾命门与五脏的关系说:“于是左肾之阴水生肝木,肝木生心火,右肾之阳火生脾土,脾土生肺金,其四脏之于肾,犹枝叶之出于根也。虽然,但不可独指右肾为命门耳。”虞抟阐明“两肾总号命门”“造化天一生水”“两肾为五脏之根源”之说,指出了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,对命门的部位和功用都有所发挥,促进了明代命门学说的发展和成熟。

(四)人体寿夭论

虞抟首先肯定了人体寿天,取决于先天元气的盛衰。《医学正传·医学或问》云:“夫人有生之初,先生二肾,号日命门,元气之所司,性命之所系焉。"又云:“所谓天命者,天地父母之元气也……其有生之初,受气之两盛者(父母元气皆壮盛也,余仿此),当得上中之寿;受气之偏盛者,当得中下之寿;受气之两衰者,能保养仅得下寿”。同时,虞抟又强调了影响人体寿天的后天因素,提出外感内伤及地理气候因素影响人体之寿天。其云:“或风寒暑湿之感于外,饥饱劳役之伤于内……故上古神农氏尝百草、制医药,乃欲扶植乎生民各得尽乎天年也。”此言疾病会缩减人之寿命,强调医药可以在祛病的同时延年益寿。

虞抟在其著作中,着重阐释了地理气候因素对人体寿夭的影响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论述了寿天与地理气候的关系:“阴阳之气,高下之理,太少之异也。东南方,阳也,阳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热而左温。西北方,阴也,阴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凉……阴精所奉其人寿,阳精所降其人夭。”对此,虞抟引王冰之注释说:“阴精所奉,高之地也。阳精所降,下之地也。阴方之地,阳不妄泄,寒气外持,邪不数中而正气坚守,故寿延。阳方之地,阳气耗散,发泄无度,风湿数中,真气倾竭,故夭折。”同时,又对《难经·七十五难》中所谓东方实、西方虚,泻南方、补北方之本义进行阐发。其在《医学正传·医学或问》中云:“西北二方,在人为肾水肺金所居之地,二脏常恐其不足;东南二方,在人为肝木心火所处之位,二脏常恐其有余……夫肾水既实,则阴精时上,奉于心肺,故东方之木气不实,而西方之金气不虚,此子能令母实,使金得以平木也,是故水日以盛而火日以亏,此阴精所奉于上而令人寿延也。若夫肾水虚弱,则无以制南方之心火,故东方实而西方虚,其命门与胞络之相火,皆夹心火之势而来,侮所不胜之水,使水日亏而火日盛,此阳精所降于下,故令人夭折也。”虞抟以王冰主天地之四方言,越人主人身之五脏论,详释《内经》关于¨阴精所奉其人寿,阳精所降其人夭”的理论,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人体寿夭的影响。

(五)四诊合参论

关于中医诊法,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曾记载扁鹊擅长“切脉、望色、听声、写形,言病之所在”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则提出:“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;审清浊,而知部分;视喘息,听音声,而知所苦;观权衡规矩,而知病所主。按尺寸,观浮沉滑涩,而知病所生以治;无过以诊,则不失矣。”可见中医诊法历来是提倡四诊合参的。自晋·王叔和撰《脉经》,对脉学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,并在编次整理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时将“辨脉法”“平脉法”编人其中后,致历代医家对四诊中的脉诊更为重视。加之脉诊的“脉理精微,其体难辨”的特点,更促进大量有关脉诊的著作问世,脉学运用研究不断兴盛,而对其他诊法则有所忽视。正如虞抟在《医学正传·医学或问》中所言:“今人惟效脉法,但知其一而遗其三焉。”

虞抟着重从形、声、色、脉四诊合参以阐释病证。特别是在《内经》基础上,参以诸贤之论,对形、声、色诊加以详细的理论及临床总结。如其言“形诊者,观其形以知其病也”,是从形气与病邪有余不足论,详细论述病机及治则治法;其言“声诊者,听其声以验其病也”,是从声音之高厉微弱、音色音质辨所病为何;其言“色诊者,视其面之五色,以察其病也”,是从青、黄、黑、赤、白五色的色泽辨生死,辨四时之令色,观五脏之五邪。虞抟在精于脉学,重视脉诊基础上,提出形、声、色、脉四诊合参,实为中医诊法之要旨。

(六)亢害承制论

亢害承制理论,首见于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:“亢则害,承乃制也。制则生化,外列盛衰。害则败乱,生化大病。"王冰注解《素问》,以自然界六气间的承接制约关系来阐释亢害承制理论,认为“诸以所胜之气乘于下者,皆其标盛,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”,即自然界的诸多现象,都是通过其内部进行自我制约调节的结果,而且具有规律性可循。历代不少医家,亦对“亢则害承乃制论”加以不同阐释。

金元时期的刘完素,在王冰注释的基础上,提出了反兼胜己之化的理论,把“亢害承制”理论和人体脏腑病变联系在一起,认为病理变化中,会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,即五运之气偏亢过度,会出现“胜己之化”的假象。王履则认为,“亢害承制”是人体“造化之枢纽”。虞抟以元气为本论,发王履之未发,在《医学正传·医学或问》中,阐明亢害承制乃“制者,制其气之太过也;害者,害承者之元气也”。强调元气在亢害承制中的重要性,并对元气加以解释。其云:“夫所谓元气者,总而言之,谓之一元;分而言之,谓之六元。一元者,天一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复生水,循环无端,生生不息。六元者,水为木之化元,木为火之化元,火为土之化元,土为金之化元,金为水之化元,亦运化而无穷也。"此言元气为本源,化生五行;五行间递相资生,化生六元之气。

无制之承,即是对其承者元气的损害。虞抟还以子来救母,阐发亢害承制论。如其所云:“假如火不亢,则所承之水随之而已;一有亢极,则其水起而平之。盖恐害吾金元之气,子来救母之意也,六气皆然。”对于“承”字的解释,王履言“承犹随也……有防之之义存焉”(《医经溯洄集·亢则害承乃制论》)。虞抟进一步解释为:“以下奉上故日承。其五行之道,不亢则随之而已。一有所亢,则起而克胜之也。”认为《内经》所谓“外列盛衰者”,是指“所承者力衰,而所亢者极盛,制之不尽耳,在天地则为六淫,在人身则为六疾。害则败乱者,言无制之变也,所承者衰甚而无气,故所亢者其势纵横而不可遏也,在天地则大块绝灭,在人身则病真而死矣”。说明亢而有制则生化不息;亢而极盛,制之不尽则产生危害,在自然界表现为六淫邪气,在人身则产生各种疾病,而亢盛无制则危害无穷。

此外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。壮火食气,气食少火。壮火散气,少火生气。"历代医家对此多有不同阐释。虞抟则依亢害承制,元气为本之理,从造化胜复的角度对此进行阐释:¨少而壮,壮而衰,衰而复生,循环无端,生生不息。经虽不言衰而复生,其理实在其中矣。”指出人身之火宜少而不宜壮,少火是生生之气,是生理之火;壮火则是衰败之气,是病变之火。少火能滋养真阴,壮火则烧烁元气,认为“壮火食气者”是指元气见食于壮火;“气食少火者”,是指元气见助于少火;“壮火散气”是指壮火耗散元气;“少火生气”是指少火滋生元气。火壮而亢极,则兼水化以制之,乃为《内经》亢则害,承乃制之意。并进一步解释朱丹溪所谓以人身动气而论的相火,即言生气之少火,人非此火不能生;而李东垣之“火与元气不两立”,一胜则一负,言其不可亢也,即言壮火耗散元气之意。虞抟对前贤妙论予以更为明晰的阐发。

(七)三焦相火论

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日:¨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《难经·三十八难》云:“所以腑有六者,谓三焦也。有原气之别焉,主持诸气,有名而无形,其经属手少阳。此外腑也,故言腑有六焉。”其后之历代医家,对三焦有名无实,或位胸膈之中,或为胸中之脂膜,论说不一。

虞抟则提出三焦有名有形说。其在《医学正传·卷之一·医学或问》中,以“凡万物之有形质著乎地者,必有象以应乎天”立论,指出:“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行,在天则有风热湿燥寒火之六气,盖人肖天地,其五脏六腑之具于身者,与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节。”六气中惟相火游行于天地上下气交之中,故“人身之相火,亦游行于腔子之内,上下肓膜之间,命名三焦,亦合于五脏六腑”。虞抟基于五运六气理论,诠释三焦与相火的关系,以脂膜腔子相火之说论三焦,并从六腑在体内具有盛贮诸物的特性,提出三焦为“包函乎肠胃之总司也。胸中肓膜之上,日上焦;肓膜之下,脐之上,日中焦;脐之下,日下焦,总名日三焦,其可谓之无攸受乎。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,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”,对三焦的生理特性和三焦分布进行了精当的诠释。其后,张介宾《类经·藏象类》以有名有形论说三焦,亦言三焦为“脏腑之外,躯体之内,包罗诸脏,一腔之大府也”。关于相火,刘河间以肾论相火,李杲以下焦包络之火、元气之贼论相火,张子和以胆论相火;虞抟则承朱丹溪之说以肝肾论相火,并言相火分属于心包络、胆、膀胱和三焦诸腑,而非皆寄于胸中。《医学正传·医学或问》指出:“相火固无定体,在上则寄于肝胆胞络之间,发则如龙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;在下则寓于两肾之内,发则如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。”认为三焦为相火恒动的通行之所。

(八)运气之用论

王冰将运气七篇大论补人《素问》,由此提升了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地位。北宋及金元时期,是运气学说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北宋年间,运气学说得以大力提倡,刘温舒的《素问人式运气论奥》,对运气概念、理论做了详尽阐释。虞抟对运气学说颇为重视,在论述病证时,常引用《素问》中运气七篇大论的观点,如论痞满,云“备化之纪,其病痞”“太阴所至,为积饮痞膈”等。但由于运气学说深奥难明,加之其时运气学说多被人用以占卜,或不经问证察脉直接用以推算疾病,故而引发异议,对此虞抟是明确反对的。

虞抟于论著中明确反对元·马宗素《伤寒钤法》所述:“以病者之所生年月日时,合得病之日期,推算五运六气,与伤寒六经证候无不吻合,谓某日当得某经,某经当用某药,而以张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法施治,如太阳无汗麻黄汤、有汗桂枝汤之类,使后学能推此法,不须问证察脉,但推算病在此经,即用此经之药,实为医家之快捷方式妙诀也。”认为“此马宗素无稽之术,而以世之生灵为戏玩耳”。虞抟认为,对运气学说应深究、精通并正确运用,方能应验临床。即所谓“上古圣人,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以十干配而为五运,以十二支合而为六气,天以六方寓之,岁以六气纪之,以天之六气,加临于岁之六节,五行胜复盈亏之理,无有不验”。虞抟强调指出“以人之年命,合病日而为运气钤法,取仲景之方以治之,是盖士师移情而就法也,杀人多矣”。并告诫后人“幸勿蹈其复辙”。主张运用五运六气学说,当从临床实际出发,而不是机械推算。

  1. 上一篇:万密斋
  2. 下一篇:如何应对冬季“咳嗽” 中医防治“6妙招”

焦点资讯

什么是中医养生

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

中医问答

什么是中医养生

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

站内直通车

古今名医 中医养生 中医药材 中医美容 中医疾病 中医饮食 中医穴位 中药常识 中药大全 中药方剂
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